2022年07月2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频道>工作动态
课题研究展硕果,砥砺前行再扬帆——江门市儿康中心省级课题结题

孤独症儿童该上个训课,

还是上集体课?

长期上一对一个训,

孩子会不会变得更加刻板?

孩子专注力那么差,

怎样上集体课?

孩子应该去幼儿园还是去机构?

围绕孤独症儿童家长最揪心的康复问题,聚焦机构康复模式及课程内涵建设升级,江门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开展了广东教育管理研究课题《孤独症儿童1+N综合干预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YGLG01710)。从课题构思到开题申报、成功立项,再到筹备组织、提炼总结,历经近2年的实践研究,于10月13日上午迎来了结题汇报,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利军、黄意甜等5位专家教授受邀出席本次结题汇报。

来自于个训课和集体课之间的纷争让孤独症儿童家长纠结不已,本课题把“1”定义为指集体教学,以学前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重视一日生活流程建立;把“N”定义为个别化教学,以特殊教育理论为基本依据,含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社交游戏、感统训练等不同内容的个别化课程。将孤独症儿童的3种安置方式简单归类为以集体课为主、个别化为辅的机构康复,即“1+N”;单纯上个训课的机构康复,即“N”;单纯在普通早教中心或幼儿园接受集体教学的归类为“1”。该课题通过选取在市儿康中心接受1+N综合干预模式的在训孤独症儿童40人作为实验组,分别与在钟点制机构康复(N)的孤独症儿童28人、在普幼康复(1)的孤独症儿童21人进行为期18个月的对照实验,采用《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进行前后四次的阶段性评估检验不同模式的康复成效。为检验实验的持续效果,还增添一次追踪评估进行考察,观察操作的后续效应,验证实验开展后的持久性和消退情况。

图为结题汇报现场


行路才能致远,砥砺助推前行。课题主持人赵珠瑞老师从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汇报。“训练后实验组各因子分评定明显高于训练前(P<0.05),训练后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在语言与沟通、认知、社交领域的得分差异明显提高(P<0.05)。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接受1+N综合干预模式的孤独症儿童效果较为显著,在各因子领域都有不同的提升,尤其在语言与沟通、社交领域表现更为突出。”课题成果丰硕,分别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形成研究报告,并整理了丰富的课程教案和视频教程,为孤独症儿童康复领域带来了实操技术的补充和支持。


图为赵珠瑞老师作课题结题汇报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课题报告,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孤独症儿童是社会热点话题,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本课题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出发,展开研究讨论并提炼总结,最后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并直接能用的课程包,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意义。”马教授提出日后应继续加强与高校合作,借助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专家点评

市儿康中心主任冯经彩表示,“课题研究既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康复教师除了埋头走路,更要学会抬头看路。勤思善学、踔厉奋进,不断提升教学教研能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负康复教师这一庄严使命。”


图为中心主任冯经彩总结发言

图为合照留影


上一篇:垃圾分类齐参与,特殊儿童也能为环境保护出份力!
下一篇:月满情深品中秋|江门市爱心企业和组织开展爱心接力 为残疾人送关爱送温暖
[返回]     [打印]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 粤ICP备19050664号-1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龙湾东路40号  
电话:0750-3952768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