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3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频道>工作动态
市残联党支部打通“三线” 建立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支援机制

——市残联围绕残疾儿童家庭需求持续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康复是残疾儿童家庭的第一需要,康复之路承载着残疾儿童家庭的期盼和未来。市残联党支部为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秉持帮助残疾儿童家庭办实事解难题宗旨,以下属市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为主阵地,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链接资源、利用自身专业团队等方式,在做好日常的机构康复基础上,针对残疾儿童家庭特殊状况,将服务延伸出机构,深入到家庭,逐渐摸索出以心理服务、就业牵线和入户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常态化家庭康复支援举措,用心用情解决残疾儿童家庭的切身困难,帮助残疾儿童实现康复成长梦。  

一、疏通情感线。进一步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及健康成长辅导室”和“家长心理健康辅导室”的作用,深度推进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健康“1+N”工作模式,促进家庭健康和谐。一是落实心理服务系统建构,依托心理学专业骨干教师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教练”培训,不断完善心理服务软硬件建设,形成骨干教师+受训家长为主体的协作共育工作机制。二是“线上+线下”打造多样化的心理健康科普及咨询服务,其中在江门市电视台播出专题康复讲堂3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QQ及心晴信箱,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提供便捷预约咨询服务。三是面向残疾儿童家长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有效缓解了家长精神压力,营造阳光、正面的家庭氛围。四是探索精准化心理干预,定期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摸查,建立“家长-班主任-心理疏导小组”三级联动关爱机制。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共摸查超过170人次,针对性开展个案服务不少于10例,有效消除各类社会风险。市残联在推进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成效明显,被评为“江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基地”。      

图为家长分享交流会  

         

图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二、搭通康复线。0-6岁是残疾儿童的最佳康复期,是孩子各项生存、生活技能以及功能恢复的发展关键阶段,而这一阶段家庭的支持和投入对孩子的康复成效尤为重要。中心聚焦解决家庭康复难点问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市残疾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培训,同时安排党员干部、康复教师分批走进有必要入户指导的特殊儿童家庭,了解家庭康复的情况和困难的同时,手把手教导家长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和资源完成有效的康复训练,为孩子的成长争分夺秒,开展抢救性康复。近期,已完成家长康复知识培训5期,深入21户残疾儿童家庭开展康复指导,让实在、有效的康复资源直达家门口,满足残疾儿童家庭最基本、切身的需求,计划在10月底前完成全部50户入户指导服务。   

图为家长康复知识培训  

         

图为教师指导家长开展家居康复训练  

         

三、联通就业线。特殊儿童家长为了得到更优质的康复资源,有的选择背井离乡,到中心附近租房居住,陪伴孩子参与康复,有些甚至不得不放弃工作,饱受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为了帮助家长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中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寻找、甄选周边灵活就业机会,帮助家长牵线搭桥。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有8名陪读家长通过中心推荐就业,既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也帮助他们在异乡重拾生活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图为家长打包手工材料  

         

上一篇:祝贺!我市残奥健儿陈健新获授“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下一篇:国庆日,市残联党员干部走进残疾人康复机构、困难残疾人家庭送温暖
[返回]     [打印]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 粤ICP备19050664号-1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龙湾东路40号  
电话:0750-3952768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