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残联紧紧围绕我市社会民生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聚焦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难中之难”,积极推进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积极参与,孵化出符合本市民生民情的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新模式。其做法得到上级残联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残联系统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一、政府主导,推动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
市残联将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纳入小康进程“十三五”规划,制定《关于江门市发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意见》,把“各市(区)建设一个示范性辅助性就业机构、60%以上镇(街)建设规范化辅助性就业机构”列入市政府年度工作清单,并提前超额完成省残联任务;同时,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多措并举,打造辅助性就业江门品牌
一是以社区康园中心为依托,拓展庇护性和辅助性就业岗位。目前,我市已建成规范化辅助性就业机构46家,共为近400名就业困难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其中80%依托康园中心在广泛开展康复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及职业能力培训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庇护性就业、辅助性就业项目,挖掘残疾人潜能,让残疾人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对接企业,打通从辅助性就业到正式就业通道。在残联支持下,以企业为主导设立辅助性就业工场,采取“前辅后正”形式,帮助残疾人实现从辅助性就业到正式劳动就业的蜕变;三是融入社会,强化辅助性就业“造血”功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社会组织开发辅助性就业项目,让辅助性就业融入社会,在自主经营中不断探索,打造实岗性培训和就业平台。
图为爱心助残车间学员正在工作
三、聚焦难点,探索出辅助性就业新模式
市和蓬江区两级残联合作联动,共同设立两级辅助性就业“爱心助残车间”示范点,引入广东羊城人力江门分公司,对接爱心企业广东兴艺数字印刷股份公司,依托市康怡社区康复服务中心以及杜阮、棠下镇3家社区康园中心设立爱心助残车间,由企业和康园中心运营机构共同管理。企业负责提供生产岗位、设备设施、物流配送、技能培训等方面支持,并与中心学员及其监护人签订《劳动合同》,购买职工医保社保,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给予企业员工同等福利待遇,使其逐步实现从日间照料、技能培训向辅助性就业及向社会就业的有效过渡。目前,三个试点爱心助残车间已安置8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就业。该项目着力探索培育 “政府主导、残联推动、社会承办、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的辅助性就业新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市“政、企、社”多方联动,共同助力就业难残疾人脱贫攻坚的责任担当。
图为精神残疾人在辅助性就业机构--阳光小店学习收银工作
版权所有:广东省江门市残疾人联合会 粤ICP备19050664号-1
![]()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龙湾东路40号 电话:0750-3952768 E-MAIL: ![]() |
![]() |